
為推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科學發展,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十二五”期間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減少建筑垃圾排放量,發展環保型產業,加快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在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國家將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而重慶是西部地區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也是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在未來幾年,大規模的新建工程和舊城改造活動將迫使重慶面臨建筑垃圾排放的高峰期;批量的材料消耗和大面積的建筑垃圾處置任務,不僅給重慶市政府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構建宜居城市的目標增加了阻力,而且降低了政府對建筑垃圾的監管效率和社會公眾享有的環境福利。
為了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重慶市政府積極學習國外成功經和考察國內其他城市建筑垃圾處置模式,結合重慶經濟、地理等實際情況,制訂強制性促使規范建筑垃圾管理,出臺優惠政策引導建筑垃圾資源化。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結果具有減少環境污染、有效利用資源、緩解原生材料需求壓力等特點,是重慶市現在及未來一段時間建筑行業發展研究的方向。積極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對建筑垃圾管理的研究及應用處于實踐水平,從技術、經濟、管理等視角對建筑垃圾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其政策制度、經濟激勵等都是以堅持市場機制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為原則的,注重市場與政府的共同作用。而國內研究雖然從經濟激勵、政策措施和相關法律法規上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措施,但是政府政策獨立于經濟研究或市場研究,多是集中在建筑垃圾的來源、組成、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忽視市場作用。從環境經濟或市場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研究比較少,特別是基于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益相關者選擇行為的研究。即,通過市場信號刺激行為人的動機,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可選擇行為成本和收益的評估,使該行為主體基于自身利益做出有益于環境的最優決策,消除依賴控制標準和條款來規范人們行為的弊病。從建筑垃圾資源化的關鍵成功因素入手,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環境經濟政策的潛在有效性,識別并量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益相關者的成本效益,通過合理的環境經濟政策影響利益相關者的決策行為和選擇動機,進而構建建筑垃圾資源化的促進機制,以期為重慶成功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提供理論框架參考。
“十二五”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加速發展的城鎮化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為建筑業和建材行業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同時,建筑業和建材業也逐漸成為資源耗竭和建筑垃圾排放增加的主要責任者。截至2011年,中國城市固體生活垃圾存量已達70億噸,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目前全國每年產生15.5億噸建筑垃圾,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增排放建筑垃圾將超過10億噸。傳統的簡易填埋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對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
資源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合理利用資源和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緩解資源匱乏和短缺問題,又有利于減少廢物排放。在土地等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以資源化為龍頭,以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現狀和成功案例為研究對象,并對照世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歸納出有利于重慶建筑垃圾資源化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以及可能利于重慶市垃圾資源化管制的環境經濟政策,從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環境經濟政策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量化不同利益主體的成本和效益,利用市場作用刺激利益主體選擇利于環境改善的行為,激勵理性的利益相關者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基礎上主動加入垃圾資源化項目;基于有效環境經濟政策的資源化促進機制,不僅解決建筑垃圾處置管理問題、資源化市場的失靈問題以及政策失效問題等,而且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并通過建筑垃資源化產業為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