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垃圾處理是一項國家重點項目,屬于城市的一項基礎設施建設,是考核這個城市對建筑垃圾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目前中國主要采用BOT或TOT的方式進行。
BOT模式是一種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投資方式,指該項目由企業負責投資建設,企業同時獲得該項目一定時間內的經營權,期滿后再將設施轉讓給政府的,在2002年上海就對垃圾中轉站采用了這種運行模式,效果非常好,不但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還可以發揮企業好的率的優勢,改變以TOT是城市環保基礎設施的一種融資方式,其含義是“轉讓—運營—轉讓”,即政府通過出讓垃圾處理場一定期限的經營權、收益權,來吸收社會資本投資環保基礎設施。

BOT與TOT兩種融資方式都是解決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資金不足問題的途徑。這兩種融資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對于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方面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我國目前正處在城市化進程中,每年的新建筑面積達到20億平方米,超過了許多國家的領土面積,根據資料顯示全球40%的水泥和鋼材都用在了中國的建筑工地上。每年都有數以千計老舊建筑被拆除,再加上新建的各個建筑和城市基礎設施,平均每年產生2億噸以上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不但占用大量面積、嚴重污染城市環境,還對城市地下水層造成了一定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

根據我國目前建筑垃圾的特點,回收利用率可達95%以上,可節約土地340畝,減少建筑垃圾40多萬噸,節約標準煤1.5萬噸,還可消納粉煤灰4萬噸,減少燒磚排放的二氧化硫360噸。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夠轉化為生態建材,創造的價值可達到1萬億元。然而,我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僅為5%左右,而歐盟國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率超過90%,韓國、日本更達到97%以上,這實在讓人汗顏。
建筑垃圾中的許多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的。面對越來越突出的城市建筑垃圾問題,發達國家的很多成功做法可以為我們提供充分的借鑒依據。磚、石、混凝土等廢料經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漿、抹灰砂漿、打混凝土墊層等,還可以用于制作砌塊、鋪道磚、花格磚、彩色磚等建材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