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面向綠色建材的建筑材料選擇設計
目前,我國建筑業生產大量采用混凝土、磚、瓦、砂漿等傳統的、性能低下的建筑材料,其產生的建筑垃圾重量比高達 70%。與這些傳統建材相比,使用綠色建材不僅可以節約其材料生產中所用的天然原料,減少建材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能耗,同時在工程使用中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不損害人體健康,建筑拆除時綠色建材也可以再循環、再利用,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據測算:使用綠色建材的工程比使用傳統建材工程少產生 50%以上的建筑垃圾。因此建筑選材中優先使用綠色建材既利于實現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又是發展生態型建筑業生產的需要。

(2)發展建筑結構的裝配設計
多年來,現澆式鋼筋混凝土的結構類型一直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占據較大比重并以此成為較為傳統的建筑施工模式。從結構力學方面,建筑現澆式結構具有整體穩定性好、抗震性好等優點,但其所產生的建筑垃圾也是相當可觀的。
近幾年,關于裝配式結構設計的研究文獻很多,在不斷保證和提高結構構件裝配體系的力學要求同時,也積極探討整體化的新型建筑裝配式結構體系研究,即:擴大原有的裝配式結構設計范圍,將建筑裝飾工廠化和建筑設備裝配化添加到裝配式主體結構中,從而相應地形成包括主體結構體系、維護體系、建筑設備和室內裝潢四大類別。可以看到,此處將建筑裝飾納入新型裝配式結構體系中,不僅有助于推廣建筑裝修一體化,避免因建筑二次裝修而帶來的結構不安全、建筑耐久性下降,同時也減少建筑裝潢垃圾的產生。
因此,隨著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研究不斷深入,這個順應建筑業生產集成化發展趨勢結構類型,必然會從現澆結構中部分小構件預制或少部分單獨構件預制向大規模主要結構部件成套預制的方向轉化,實現工廠化生產結構構配件,施工中只需按圖紙所示將建筑部件現場裝配集成即可,從而滿足較高的建筑工業化、集成化要求。

(3)考慮建筑未來拆除的設計
目前,各種建筑結構體系設計均偏重結構安全性方面考慮,極少考慮到建筑未來拆除狀況,而當建筑面臨拆除時,則多采用破壞性拆除,以致于形成大量難以現場再利用的舊建筑拆除垃圾。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有必要考慮引入利于建筑未來拆除的設計理念。設想一種像毛衣那樣,當拔出一根線就一下子破壞了的整體結構,在有效使用期屆滿之后能夠迅速解體,進行再生循環。因此,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盛行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延長混凝土構件壽命與建筑構件再生循環二者相互兼容的總體壽命設計及其相關技術。例如混合結構形式就可以較好的體現這一技術要求,該結構一般采用現場整體灌筑方式,工廠預制結構構件,如柱體是鋼筋混凝土構件,梁體是新型增強混凝土構件,現場構件配裝的結合部在現場施工,如結合部由鋼制接頭做成,這樣建筑拆除解體時就比較容易,利于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
(4)其他利于建筑垃圾減量化的設計要求
①杜絕“三邊”工程,保證建筑物的質量和耐久性
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中常常充斥著許多“三邊”工程,此類工程質量往往存在嚴重隱患,影響建筑物的耐久性。建筑質量和建筑物耐久性的降低不僅增加了后續維修或重建工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同時也增加了建筑垃圾產量。此外,由于建筑質量不高、建材低劣也會導致形成的建筑拆除垃圾質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資源化的再生利用。

②嚴格執行標準化的結構模數設計
實行建材的規格切割和構件尺寸的標準化模數設計,可以提高建材和建筑構件在工程中的通用性,避免其因尺寸不符而進行的場地二次切割形成建筑垃圾。因此,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對建筑過程、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構件的通常尺寸有足夠的把握,準確制圖。
③提倡建筑物的“彈性設計”
所謂建筑“彈性設計”就是考慮建筑物的未來可改造性,更多地為建筑物的維修改造留下可調整的“活口”,設計時要因地制宜地優選使建筑物不易受到損害、建材耐久性更好的設計方案,從而減少未來建筑拆除量,提高建筑物使用壽命,促進未來的舊建筑“資源化”使用,利于減少建筑垃圾目的。